也稱為子宮脫垂,指子宮內壁不能良好收縮復原,而子宮下垂與否是必須醫生來做相關的檢查才能診斷。子宮下垂是因為盆腔的韌帶和肌肉鬆弛或退化,不能承托子宮而令子宮下垂到陰道內。因為婦女在懷孕期或分娩期間,可能損傷到子宮的韌帶和肌肉。假如曾經懷孕幾次或有難產的婦女,就比較輕易患子宮下垂。如只是輕微下垂,子宮頸仍然在陰道內﹔嚴重的子宮頸會伸到外陰位置,更嚴重是全個子宮會伸到陰道以外。情況輕微可能有少許不適,嚴重的會發炎潰瘍,連大小便也極其困難。因為當子宮下垂時會連帶陰道內壁都會下垂,前面的陰道壁會影響到膀胱,而後面的陰道壁會牽連到直腸下垂。假如本身的膀胱肌肉和韌帶是有鬆弛的情況,病者就會有小便失禁的現象。


生產造成的傷害(例如巨嬰、難產及多產等)。


腹腔內的壓力太高(例如過度肥胖、久咳、長期便秘、久站或盆腔內有腫瘤壓迫,都會使腹腔壓力增高)。


年齡及器官衰老加上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降低,使骨盆腔底部肌群(PFM)失去張力, 子宮韌帶也逐漸退化萎縮。


經過各類盆腔手術之後也可能造成子宮脫垂的後遺症。


縱使沒有以上經驗,但是先天性盆腔肌群軟弱鬆弛也可以引起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引起的症狀基於子宮是女性在娠期哺育胎兒的袋狀組織,平時是固定於骨盆腔內,但是一旦因各種原因而下垂之後就會引起各種不適的症狀。

 

腰酸及有下墜感:

子宮下垂的患者常感到腰部酸痛及肛門、陰道有下墜感,要臥床休息後才會有好轉。


腫物從陰道脫出:

最初在增加腹壓時子宮脫出,休息後能自動回復。當病情加重或子宮下垂時間久了,腫物越來越大,則必需用手推回原位。病情繼續發展,脫出的組織會充血及水腫,則無法推回,以致走路困難,甚至無法行動而要臥床休息。


排便困難:

子宮壓著直腸,會出現排便困難,有時需要將腫物推回方能排出大便。


排尿障礙:

會壓著尿道,造成排尿困難或尿頻,有時更需將子宮推回原位才能排出小便。也有人表現為應力性尿失禁,即在咳嗽、噴嚏或走路急時可能會漏尿。由於長期受到尿液的刺激,外陰部可能會發炎及疼痛。


子宮的改變:

子宮長期脫垂在外面,會局部增厚及角化,更可因摩擦而潰爛,使分泌物增加,分泌物有時更會帶血。


性交時感到疼痛:

子宮下垂擋住了陰道令性交困難,更會覺得疼痛不適,影響關係。


白帶增多:

可能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症狀,且有時會帶有黃色或呈血水狀。


主要根據體徵:
除了以上的症狀外,還應做一定的檢查。檢查時先提醒患者暫時勿小便,再讓患者咳嗽或閉氣以增加腹壓,觀察是否有尿液自尿道口漏出,來判斷是否有張力性尿失禁,然後排清尿液,進行婦科檢查。


首先注意在不用力情況下,陰道壁脫垂及子宮脫垂的情況。並注意外陰情況及會陰破裂程度。


陰道窺器觀察陰道壁及子宮頸是否有潰爛或子宮直腸突出。


陰道內診時應注意兩側肛提肌的情況,確定肛提肌裂隙的寬度及子宮頸位置,然後確定子宮大小、在盆腔中的位置及是否有炎症或腫瘤。


最後讓患者用蹲的姿勢運用腹壓,使子宮脫出再進行按診,以確定子宮脫垂的程度。


另外還可以利用超聲波、探測宮腔及診斷性刮宮檢查,但相對超聲波檢查會比另外兩種檢查方法更準確及危險性較低。


一、子宮脫垂的治療方法—子宮托療法


子宮托及其作用:

 

子宮托很早就被用來治療子宮脫垂。經不斷改進後,已收到較好的效果。此方法簡便易行,患者能自行掌握。子宮托種類繁多,目前常用的子宮托採用矽化物製成,分為支持性及空間填充性,並有環型、蓋形及防漏形等。子宮托治療在於利用肛提肌的恥骨尾骨肌將子宮托盤支撐於陰道深處,阻止子宮頸下降,維持子宮頸在坐骨肌水平。輕微症狀者,無須另加其他支持物,若陰道過於鬆弛,則須用月經帶支持托柄,或在托柄上端穿帶或塑料繩,前後固定於腰帶上,以免掉出。正常使用下絕少發生併發症,但必須留意要定期清洗及覆診。



二、子宮脫垂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分子宮切除或非子宮切除手術,而非子宮切除手術亦分開腹式、腹腔鏡式及原創性「經陰道薦骨坐骨棘子宮懸吊術」。患者需根據子宮脫垂的發病機理及解剖各方面的變化,並在選擇手術形式時應考慮以下情況:


脫垂的部位及程度。


患者的年齡和身體情況,如年老體弱者難承受複雜手術。  


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如已有小孩而在生育期年齡者,應考慮絕育問題。


是否需要保留性生活功能。


子宮的位置及大小、宮頸是否有肥大或延長及其程度。


肛提肌裂隙的寬度及彈性。



三、子宮脫垂的治療方法—體育療法


體育療法也可治療輕度子宮脫垂。如肛提肌鍛煉,用力收縮肛門,每次連續進行10分鐘,每日數次,第一次鍛煉應在起床前進行。有應力性尿失禁者,每次排尿時應有意識地停頓排尿動作數次,並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