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最佳治療方法,應先考慮以患者為導向的治療方式。評估患者的年齡、日常生活、活動狀況、工作性質以及患者本身就醫的意願及配合度,再加上臨床客觀的檢查、患者的骨盆肌肉肌膜層對尿道膀胱之支撐程度、女性荷爾蒙狀況以及患者本身漏尿的嚴重度,作整體評估後再訂出最後的治療建議。


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


藥物治療。

治療尿失禁的藥物有好幾種,都是透過增加患者尿道的阻力及補充女性荷爾蒙,令黏膜增生來治療由膀胱過動引起的尿失禁。由於這類藥物都有不同的成分,患者應提供以往的病史來選擇服用,以減低副作用。


陰道內置放模型式支撐物,支撐尿道及膀胱,通常用於同時患有子宮下垂之患者。


陰道內置錐體支撐物,藉防止錐體滑出的動作執行肌肉重量訓練。


骨盆肌肉收縮運動療法(即凱格爾運動)。

指患者重複的隨意收縮提肛肌,尤其是恥骨肌(可以讓患者坐在坐廁上,微微張開雙腿,並在雙腿不用力的情況下解尿、禁尿,這種感覺就是用到恥骨肌)。可以教導患者在坐著、躺著、站著時想像自己正在解大小便,試著忍住解大小便,夾緊肛門周圍及會陰部肌肉,當患者感受此肌肉時,則反覆練習此收縮動作,心中默念1、2、3、4、5再放鬆,一般每天可做四至五次,每次做十五次收縮運動,但此運動對於嚴重尿失禁及有膀胱脫垂的病人較無效。


骨盆肌肉電流刺激療法,刺激陰道及尿道旁的肌肉。


脂肪或膠原蛋白尿道注射法,令膀胱頸變窄,減少尿道出口的壓力。


生理回饋行為療法。

主要是藉由骨盆肌肉的肌電圖變化或陰道內壓力變化的方式,利用電視或電腦螢幕上圖形的顯示,來引導患者做正確的骨盆肌肉收縮運動,進而增強骨盆肌肉對尿道及膀胱的支撐力量。目前本院泌尿科執行生理回饋行為療法,是以電導片貼於會陰部兩側,將所記錄到的骨盆肌肉電位變化,以肌電圖圖形顯示於電視螢幕上,藉由視覺上肌電圖的變化來教導患者。此療法適用於尿失禁較輕微且沒有尿道或膀胱脫垂者為佳,患者的配合度及意願也相當重要。


微創性尿失禁手術治療:

只有『應力性尿失禁』可以用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在於矯正和穩定尿道的過度移動和重建尿道括約肌的功能。文獻也記錄有超過200種的手術方式,但是大多數對長期效果並不理想。

 

最近婦女泌尿專科醫生逐漸有一些共識﹕恥骨後陰道尿道懸吊術(Burch operation)是針對尿道過度移動,而尿道下的吊索(suburethral sling operation)是針對尿道括約肌閉鎖功能不良。

 

隨著腹腔鏡的進步及設備和技術的改進,目前針對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我們可以使用腹腔鏡在完成過去須要剖腹的腹腔鏡 Burch手術和尿道下的sling手術。

 

另外也有新式的無張力性人工陰道懸吊帶(TVT)手術。


腹腔鏡手術治療尿失禁的優點

藉由腹腔鏡的設備,醫生可正確的撥離組織並精確縫合。此微創性的手術可避免於腹部造成大傷口、可減少出血、器官的破壞、術後疼痛及縮短住院時間。以目前經驗,90%患者可在術後廿四小時之內回家(傳統手術平均要約三至五天)。長期的結果也都與傳統手術的結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可同時處理骨盆腔鬆弛﹕所謂骨盆鬆弛,簡單說就是骨盆底老化而逐漸失去支撐的力量。骨盆底是由一群肌肉、韌帶及筋膜所組成,它支持著尿道、膀胱、子宮及直腸等重要器官。婦女尿失禁患者常也有骨盆鬆弛現象,因此除尿失禁外,還常會下腹痛、排便困難及泌尿生殖道脫垂的問題,所以尿失禁與骨盆鬆弛必須同時治療才能解除身體的不適及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而在進行腹腔鏡手術時,也可同時做子宮懸吊和陰道側壁脫垂的修補,並可經陰道修補膀胱脫垂、直腸脫垂或同時作陰道整型,都不需要大傷口。


腹腔鏡陰道尿道懸吊(Burch)手術:

此手術是進入恥骨後空間,用線提高膀胱頸附近的陰道組織拉高至盆腔兩邊內側的韌帶,增加膀胱頸的阻力,使腹部壓力增加時膀胱不會開放,尿道仍有足夠的長度,提供控尿能力。過去此種手術必須藉由開腹進行,而今已可利用腹腔鏡經由三至四個0.5公分的小傷口來完成。


腹腔鏡尿道下吊索(sling)手術:

尿道下吊索手術主要是治療因『尿道括約肌閉鎖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尿失禁。在這種情況下,尿道無法在適當的時候閉鎖而產生漏尿。而Burch 手術對此種尿失禁效果便不好,而『尿道下吊索手術』的效果則超過 90%。

 

目前我們可利用腹腔鏡來完成:將吊索置放在尿道下緣,並將吊索的兩端縫合在靭帶上。傳統方式是醫生單憑感覺及觸覺導引吊索,而利用腹腔鏡便可清楚看見吊索放置的位置而非盲目估計,不僅位置精準,也能完全止血。


以上微創性手術都已取代過去的大傷口手術,給予患者更佳的醫療品質。而在治療方式的選擇必須與醫生配合,有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




婦女尿失禁微創性手術治療新趨勢 –人工韌帶(吊帶)

骨盆底的肌肉韌帶結構就像吊床般撐住子宮、膀胱和直腸,若這張吊床出現破損,不同位置的鬆弛會造成不同的脫垂,如子宮、膀胱和直腸等的脫垂,主因是是骨盆鬆弛或神經肌肉韌帶受損 (如懷孕分娩與骨盆腔動過手術),或是更年期後缺乏荷爾蒙造成尿道黏膜萎縮。

 

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是令人困窘的情況卻隨時可能出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例如尿失禁、大便失禁、骨盆臟器從陰道脫出、尿頻、夜尿及殘尿感、排便困難、性生活不適,以及慢性骨盆疼痛。而婦女尿失禁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稱為「應力性尿失禁」,即腹部突然用力如咳嗽、打噴嚏、跑跳或提重物時就不自主漏尿,約佔婦女尿失禁的百分之七十。

目較偏向使用兩種吊帶手術:


陰道無張力吊帶懸吊術 (TVT)

早由醫生Ulmsten 及Petros在1995年提出,使用聚丙烯類吊帶(polypropylene tape)放置於中段尿道來處理婦女的應力性尿失禁。於幾年間風靡全世界,尤其是歐洲,幾乎取代所有其他的手術,它對混合型(尿道過度移動、尿道內括約肌功能不良)的尿失禁效果很好。

 

平時吊帶對尿道並無壓迫所以不影響解尿,但是當咳嗽、跑步或出力時,吊帶會因腹肌收縮而上提住尿道來防止尿液漏出,所以是在出力時才會壓迫尿道。有別於傳統的手術方法,它主要是將人工吊帶置於尿道中段來支撐恥骨尿道韌帶,對於附近的尿道及膀胱頸旁的組織就不會遭受破壞。

 

目前最長期追蹤的研究是瑞典Nilsson的7年治癒率達81%,16%獲得改善,只有3%失敗。而最常見於手術併發症是在穿入套管針時傷害到膀胱,但只要拔出後再重新穿針並放置尿管內五天即可。而手術後併發症包括排尿困難、泌尿道感染以及傷口的感染,只約1-2%,但處理後皆可一週內痊癒。


經閉孔無張吊帶懸吊術 (TOT)

最早在2001年由法國醫生Delorme所提出,用外面包有矽的聚丙烯類吊帶,由大陰唇外的上方經閉孔穿入達中段尿道的下方,一年的治癒率可達90.6%。

 

其實TOT是由TVT改良而成的手術方式,由尿道中段開始,便可以避開恥骨後的區域來減少膀胱、尿道、血管、腸道及神經受傷的機會。TOT的穿刺裝置行走於肛提肌水平以下,相對於TVT而言較不會有尿道阻塞的情形。

 

目前有兩家廠商發展出TOT的吊具,就是AMS的Monarc和Johnson-Johnson的TVTO,雖然兩者操作方向相反,但同樣可形成位於中段尿道下方的"V"形吊帶,亦具有優異的組織相容性,極少發生感染或排斥。目前比較TVT與TOT的研究指出,TOT平均時間只需15分鐘,明顯要比TVT來得快, 其他像成功率及併發症的比較則是沒什麼差別。


目前婦女尿失禁用人工韌帶(吊帶)來修補及懸吊手術的發展一日千里,成功率可達九成,它在1998年美國FDA正式通過之後,它是一項簡單、省時、又有效的手術方式。另外婦女尿失禁常會合併脫垂問題,但傳統陰道壁脫垂修補常會有復發的問題,因此也發展出不同形狀及操作方式的人工筋膜(mesh),可用於陰道整型修補缺損及懸吊,可在手術中一起解決尿失禁和脫垂的問題。